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纵横小说网 -> ->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

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17节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熊况立刻立正,林德阳拿出军令说道:

    “大都督府军令,命令第三旅独立团留在云贵剿匪。”

    林德阳说完,熊况抬起头问道:“没了?”

    “没了。”

    “旅长,大都督就让我留在云贵剿匪,就没了?”

    “不是都说的很清楚吗?剿匪两个字听不懂?”

    熊况连忙又问道:“怎么只有我们独立团留在云贵剿匪,旅长您呢?”

    林德阳露出笑容说道:“我们旅部自然是要返回汉中。”

    熊况立刻问道:“大都督要对陕西用兵了?!”

    林德阳立刻露出更灿烂的笑容:“猜猜谁不能去陕西?”

    熊况几乎要哭出来,林德阳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:

    “别嚎了,南京那边已经准备筹备第七旅了,框架就是你的独立团,军令司的人马上就会来宣读你的旅长任命了。”

    “都要做旅长的人了,以后稳重点,别一有仗打就和狗见到包子一样。”

    旅长?

    熊况有些难以置信,作为东南军方的第二梯队,在第一梯队还年富力强的时候,熊况能够做到旅长,那就意味着他成为了第二梯队的第一人。

    军队是最讲究按资排辈的,而这种按资排辈并不都是坏事。

    按资排辈,并不是说年龄和资历到了就一定能够升迁,而是军队基本都是一个梯队一个梯队的升迁。

    比如林家姐弟和林德阳俞咨皋这些,算是苏泽的老班底,是第一梯队。

    如今东南军方高层,就是第一梯队的将领占据了。

    到了熊况这种第二梯队的,在第一梯队将领退下来之前,他永远都不可能做到比旅长更高的位置上,也就是不可能升成林德阳的上级。

    这一次熊况升任旅长,班底就是自己的独立团,剩余的士兵和军官肯定都是新兵。

    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僵化,毕竟在军队是最注重论资排辈的,也让老资历的人不会寒心。

    熊况能成为第二梯队的第一人,就意味着等日后第一梯队的人退役,那他就有机会成为陆军大臣。

    林德阳拍拍熊况的肩膀说道:

    “我们东南没有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,大都督也不是要压你的晋升,让你留在西南,是要让你发挥更大的作用,剿匪只是第一步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是!旅长!”

    第600章 干嘛嘛不成

    熊况带着独立团留在贵州剿匪。

    京师,李成梁府上。

    他看着儿子从辽阳发来的信件,李成梁的额头上青筋直跳,他一把将信拍在桌案上,大声说道:“逆子!逆子啊!”

    李成梁试图削弱手下军权,提出各镇统制官对调的想法后,他手下的统制官们纷纷盯着辽阳的李如松。

    本来李成梁认为这件事很容易解决,儿子李如松率先同意对调,那就能完成统制官对调的工作,削弱各军头对于手下的掌控力。

    可结果是李如松不仅仅没有立刻支持自己的方案,反而第一个跳出来带头反对!

    儿子李如松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,辽东的女真匪患严重,自己不能现在离开辽东。

    这可把李成梁气坏了,养寇自重,这可是他当年用剩下的把戏!

    面对李成梁的暴怒,手下头号谋士山蒿先却更加失望了。

    李成梁虽然暴怒,但却没有真正的强硬的让儿子李如松调离辽东。

    山蒿先其实也很明白李成梁的心思。

    辽东是李成梁起家的地方,也是他的老家,更是如今重要的征兵来源。

    蓟辽总督又在关外,和关内交通隔绝,儿子虽然悖逆,但好歹是血肉之亲的儿子,如果让任何一个统制官去关外,那李成梁也要担忧的睡不着了。

    所以李成梁虽然很愤怒,却没有实际上的动作,他愤怒的是儿子反抗自己的权威,而不是对调统制官的事情流产。

    山蒿先叹息一声,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,明明知道要怎么做,却还是答错题。

    当权者总是既要又要,他们可以看到事情的问题,也能看出好处,可是却总是不想要付出事情需要的代价。

    每当要他们让出一点利益的时候,他们总是想要别人先让出利益,就算是别人让出的利益要远大于他们自己的利益,就算是这件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,他们依然在打着自己的算盘。

    山蒿先想到了当年李成梁在山东的时候,对自己的建议可以说是从善如流,可怎么到了京师就全变了呢?

    对调统制官的事情已经作罢,山蒿先只好说道;

    “大将军,当务之急还是河南的战事。”

    “对对,河南!”

    李成梁问道:“睢阳的东南贼军已经停下来了,陈以勤再次向朝廷求援,这一次我打算命令山东的两镇新军攻打徐州,牵制东南的兵力。”

    李成梁看向了山蒿先,本以为山蒿先要夸赞自己这个决定的,可是没想到山蒿先的脸色一变,立刻说道:

    “大将军,万万不可啊!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“陈以勤需要的是我们直接出兵河南,在睢阳之战中,河南的军队已经被东南贼军打怕了,而且除了睢阳之外,河南无险可守,我军支援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我军不至,那只要东南贼军再次发动攻击,那么陈以勤就要投降了!”

    “攻打徐州虽然在战略上没有问题,但是在河南军民看来,这是大将军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,用牺牲河南来攻打徐州,那河南就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了!”

    李成梁的脸色有些难看,但是山蒿先也确实说中了他一点阴暗的小心思。

    相比直接出兵救援河南,李成梁更愿意攻打徐州。

    根据斥候的情报和基本的推断,徐州的驻军并不多,而且徐州经过东南多年的经营,修建了铁路和各种基础设施,十分的富庶繁荣。

    攻打徐州得到的土地是自己的,就算是无法长期占领,也能抢一把就走。

    但是支援河南就不是这样了,本来就是去团结陈以勤救援河南的,李成梁打下来的土地也很难占住。

    支援河南的好处拿不到,这都让李成梁很不愿意去直接出兵救援河南。

    但是李成梁也很清楚,如果自己不救援河南,丢了河南之后陕西也难保,等到了那个时候只有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京畿和辽东之地的自己,就肯定不是东南的对手了。

    看到李成梁还在犹豫,山蒿先就明白自己这次献策又失败了。

    山蒿先这才明白,自己在山东游刃有余,是因为那时候李成梁就是一个地方军阀的视角,自己向他献的计策就是通过不断从中央割血获得补助,然后在明廷内部的竞争中崛起。

    而李成梁本身的思维也是这个层次的,他每次都想着从明廷手上得到好处,遇到需要自己出力的时候就找理由退缩。

    他麾下的军头们也都是同样的想法,吃肉自己上,啃骨头的时候就跑。

    那时候的配合有多么默契,现在就有多么的痛苦。

    如今要让李成梁从明廷整体的利益出发,不再只想着自己手里的这些军队,李成梁就犹犹豫豫,如同一个吝啬的地主老农一般斤斤计较,又是拖延又是算账,就是不肯出手救援。

    李成梁说道:“若是让我部就这样出兵支援河南,最后辛苦打仗却支援友军,恐怕要伤了将士们的心。”

    “我已经派遣使者和陈以勤接洽,若是我们收复睢阳,那就让山东的新军囤驻睢阳,那我对手下的军士也能交代,不至于寒了将士们的心,大家打仗也有动力。”

    山蒿先无语的看着李成梁,到了这个时候还要谈判,使者来去之间,恐怕东南就要再次进攻了,那时候陈以勤还不如直接投降东南呢!

    山蒿先还想要再劝的时候,李成梁大手一挥说道:“我已经派去使者,先生不必再说了!”

    山蒿先只能叹息一声了下去。

    果然和山蒿先所预料的那样,等到李成梁的使者抵达开封的时候,东南新军已经囤积好了炮弹,给陈以勤下了最后通牒。

    东南的通牒和李成梁的信件同时送到,让陈以勤气的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这边东南已经让自己无条件投降了,李成梁还在商讨战后的地盘划分?

    等到李成梁那边拖延出兵,河南已经都落入东南之手了,还谈什么地盘不地盘的?

    陈以勤彻底绝望,他喊来儿子说道:

    “朝廷如此,气数已尽,东南使者何在?我要见他!”

    第601章 河南请降

    陈以勤也不知道,他亲看看着大明一步步的陷入颓势,根本无力挽救。

    在到任河南的时候,陈以勤是志得意满,他还去河南新郑拜见了老上司高拱。

    大明的这一次崩溃,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王朝的崩溃,确实可以看做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。

    因为大明崩溃的这个时间,是完全跳出历史周期律的。

    高拱退回了老家之后,就开始仿照司马光开始修史,在修史的时候,高拱也提出了历史周期律的概念。

    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是土地比较多,人口比较少,经济上遭遇了前一个王朝末年的重大战乱破坏,野心家也被和除杂草一样除干净了,而且这时候军队和将领都是打天下的一批人,战斗力比较强,外患也很容易对付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期,国家只要正常的,不要和隋炀帝那样乱搞,基本上国家都不会灭亡。

    等到了王朝中期,在达到繁荣顶点之后,土地兼并,腐败丛生,军队战斗力低下,外部游牧民族威胁,内部边疆动乱。

    不过这时候整个帝国的官僚系统大体上还能运行,修修补补也能够过,如果遇到一两个愿意改革的皇帝和政治家,那又能续命一波。

    等到王朝后期,那就是积重难返,各种社会问题尖锐对立,矛盾无法调节缓和,各种问题都彻底爆发出来,财政上出现无法填补的大窟窿,皇帝就只能加税,加税又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开始农民起义,财政上的大窟窿就更大了,最后经济彻底崩溃,王朝覆灭。

    这个理论从高拱提出后,苏泽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,这条规律几乎可以套用所有之前的王朝头上。

    但是这条规律对于如今的大明却不行。

    无论怎么看,嘉靖朝的大明,也算不上快要覆灭的王朝末年。

    虽然大明的百姓也很苦,但是朝廷还没到那个地步,胡宗宪在江浙已经快要平定倭乱了,而明廷在嘉靖执政时期的国家也能大体上收支平衡,加税也没有加到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。

    遇到了几次天灾,也没造成多少农民起义,在严嵩倒台以后,明廷的政治风气还好转了一些。

    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
    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